2007-05-20

坎城影展集結世界名導合拍紀念影片

更新日期:2007/05/20 20:03

(中央社記者羅苑韶坎城二十日專電)坎城影展為慶祝六十週年,委託全世界三十五個導演各拍攝三分鐘短片,今天首映會成影展高潮。影片瀰漫懷舊的氣氛,儘管文化各不同,但是對電影的愛好相同,而在此視聽新媒體和科技發展快速的環境,部分導演不免對電影的未來表達憂心。

由影展主席賈可布策劃安排促成這次世界大師級電影導演大匯演,三十多個三分鐘短片集結成二小時播放,電影的呈現方式令人好奇並充滿期待,究竟會不會成為各導演「拼場」。

這部名為「每人心目中的電影」(直譯)今天上午先在記者放映場揭露,各地導演呈現不同社會文化裡的電影經驗,讓人感受電影是個「愛與和平」的世界。

來自台灣的導演侯孝賢,呈現兒時電影記憶,電影院外小吃攤販在小孩心中與看電影同等重要。觀眾等待跟著一家人一起進戲院看戲時,鏡頭卻轉成舊戲院目前落魄的模樣。氣氛懷舊,又感嘆傳統電影院的沒落。

同時受邀拍片的蔡明亮以兒時記憶為主題,他的外祖母、母親都喜歡看電影,電影院裡吃榴璉或梨的記憶,成為對親人的回憶及傳承對電影的愛。

受邀參與「每人心目中的電影」紀念影片計畫的中國導演為張藝謀和陳凱歌,主題呈現生活經驗和休閒娛樂。張藝謀的影片注重色彩,陳凱歌則在裡面放一盲人角色,加入感情層次。

王家衛的短片由范植偉擔綱演出,以電影院內的相遇為主題。

「每人心目中的電影」紀念影片的其他導演包括澳大利亞珍康萍、英國肯羅許、美國柯楠伯格、伊朗阿巴斯、義大利莫瑞堤、比利時達頓兄弟、美國科恩兄弟、原裔波蘭的法國導演波蘭斯基、日本北野武、德國溫德斯等等。

有導演在片中預設電影的未來在其他視聽新媒體的競爭下發展不樂觀,呈現導演對電影工業的思索。

許多導演們回憶生命裡電影記憶片段、或回顧自身電影生涯,或圍繞著電影院講故事,在二小時裡輪番上陣演出,對電影迷來說,在每一片段暫歇時都忍不住鼓掌。整齣電影標題為向義大利名導費里尼致敬,片尾又對法國早期導演克雷爾表達感謝。९६०५२०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520/5/elym.ह्त्म्ल

坎城影展揭幕 國際強片登場

更新日期:2007/05/20 18:09

第六十屆坎城影展正在法國熱鬧舉行。

香港大導王家衛的第一部英語電影、我的藍苺夜,不但獲選為開幕片,也是葛萊美歌后、諾拉瓊斯的銀幕處女作。葛萊美天后諾拉瓊斯,雖然把銀幕處女作,獻給了大導演王家衛,但她也坦承,在兩人合作之前,王大導的名字,她根本沒聽過。電影中諾拉瓊斯飾演的女主角,獨自穿越美國尋找愛情,過程中碰到各式各樣的神祕人物,帶來許多啟發。這是王家衛的第一部英語片,卡司陣容包括娜塔莉波曼和裘德洛,值得期待。

擅長黑社會動作片的三位香港導演,徐克、林嶺東、杜琪峰,在新片【鐵三角】當中玩起接力遊戲。將一個故事分成三個三十分鐘的片段,分開拍攝之後,再組裝成一部完整電影。創新的手法也引起主辦單位注意,正式獲選為參展影片。
另外一部導演雙週項目的參展作品、Control,則是完全以黑白片手法拍攝,回顧英國搖滾樂手、伊恩寇蒂斯,傳奇性的一生。雖然生涯中只發行過兩張專輯,但他的音樂卻對後世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尤其以二十四歲的年齡突然自殺,更讓外界對他的生平充滿好奇。

民視新聞李漢威綜合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520/11/el47.html

yam天空話題特報:本站會員文章被掛名總監的媒體人抄襲? - yam天空部

yam天空話題特報:本站會員文章被掛名總監的媒體人抄襲? - yam天空部

挑戰版權》要歷史圖片 上flickr.com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美聯社華盛頓十八日電】2007.05.20 02:36 am

到美國史密森博物館抓圖片現在更容易了。

以前如想取得萊特兄弟飛機的圖像,民眾須先進入史密森博物館的影像網站,查看一連串有關版權和其他限制的警告後,再付費列印影像,而且你還得是學生、教師或保證不利用取得的圖像賺錢。現在,你只須進入免費照片分享網站flickr।com就行。

非營利組織Public.Resource.Org正挑戰史密森博物館所售圖像的版權與限制。但他們並未訴諸法律途徑,而是下載博物館全部六千二百八十八張網頁照片,再張貼到免費網站。

Public।Resource.Org共同創辦人馬拉麥德表示:「我不在乎史密森博物館是否販售照片,然而一旦售出,博物館就不應該禁止民眾再使用這些照片。」

馬拉麥德說,史密森博物館販售的圖像大多未受版權保護,該館網站卻自稱受到版權保護,並加註其他警語,使多數民眾不敢使用本可公開取用的歷史圖像。

史密森博物館發言人莎蜜雅‧艾里亞表示,博物館瞭解馬拉麥德的意見。她說:「館方正在檢討此事。」

【2007/05/20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INFOTECH/INF3/3852865.shtml

小圈圈從 PTT、2ch 及 slashdot 說起

從 PTT、2ch 及 slashdot 說起‧ 2007/04/03

前一次我稍微解釋了小圈圈主義對於網路服務的重要性(見〈小圈圈〉一文),但是卻還沒有進一步說明實際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一次就讓我們從三個知名的網路服務:PTT、2ch 及 slashdot 來看看,究竟小圈圈藏在哪兒。

slashdot 可以說是 Geek(宅)的最大宗集散地,尤其是在英文世界中,一呼百諾的「slashdot 效應」,更是會讓被「爆料」的網站,瞬間湧入成千上萬的訪客;帶來大量商機的同時,卻也有可能讓整個網站伺服器癱瘓無法動彈,讓網站主又愛又怕。

2ch在日文世界的影響力絲毫不小於slashdot,而且也跟日本的御宅族文化脫不開關係。《電車男》一劇,正是發生在 2ch 上的故事;除此之外,日本所拍攝的電影、影集中,凡與網路扯得上關係的,往往也就少不了 2ch,其影響力由此可見一班。

至於 PTT,則可以說是本地的「鄉民」集散地不為過。許多所謂的主流媒體,甚至都有「駐 PTT 記者」,也因此越來越常見到節錄若干網友發言,就成一篇報導;這在某方面也可看出,此站就連對於網路以外的世界,也帶來了若干衝擊。

這三個網站都聚集了極為大量的使用者,也都對主流媒體造成了一定的衝擊,而且他們還有一些有趣的共通點:其一是這麼大量的使用者當中,有很大的比例其實是對資訊技術及資訊社會一點兒也不靈敏的,說這些人是「一般的尋常使用者」再貼切不過;另一個共通點,則是這些網站都很難用。

很難用?你沒看錯,這些網站都很難用──擁護者們別急著跳出來痛批,這些網站一方面實在是太好用了,但是其好用之處也正是其難用之處。好用之處也是難用之處,這到底怎麼一回事?唯有透過先前說過的「小圈圈」來思考,纔能看出其中的奧妙,明白為什麼這些網站能夠不斷茁壯。

讓我們回到多年前,這些網站剛開始發芽茁壯的年代。不管是 PTT 也好、2ch 也好、slashdot 也好,他們都是在站長自己的需求下誕生的;於是,當時撰寫程式的人,也就是經營網站的人。很自然地,他們把自己以及身旁親友的需求,轉變成實際的網站功能,這也就是小圈圈的開始。隨著使用的人(一開始的核心小圈圈)慢慢拓展,甚至分頭發展了各自的小圈圈,於是他們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多樣、越來越複雜;所以新的功能陸陸續續被加入,同時原有的功能也在他們的日常使用中,逐一加以精鍊──最常用的功能會變得更容易達成,最急迫的需求會獲得最迅速的實做。於是我們看到 slashdot 出現了門檻、黑白名單、使用者部落格、串聯、投票……等越來越多模組;我們看到了 2ch 出現了專用的用戶端程式,以便使用者讀寫;我們看到了 PTT 出現了推文、噓文乃至藍爆,還有動畫自動播放功能等。

隨著小圈圈成長變化,網站也跟著成長變化。

這些所謂成功的網站,沒有任何一個是事先規劃完整的。對於新手來說,或許slashdot 顯得太複雜,2ch 顯得太難以閱讀,PTT 顯得太難以操作又醜陋;但是這一點兒也不打緊,因為這些網站一開始就不是要抓住隨機的路人陌生人──任何真正進入這些網站的新手,一定都有個朋友,本來就屬於這個圈子。小圈圈的擴大,就是靠著幾近口耳相傳的拉拔提攜。至於對於圈子內的人來說,slashdot 功能齊全,2ch 極為熱絡,而 PTT 操作敏捷而且內容密度極大。因為需求都是即時出現、根據積極參與的人有所不同而產生的,任何事前的規劃反而可能會把這些小圈圈成員給摒除在外,所以他們不約而同地採取了「邊用邊開發」的模式。

從這些網站的開發經驗中,人們學到了在多變的時代,唯有伴隨著核心使用者一起成長的設施,纔是好的設計。也因此,「靈活開發」逐漸成了所謂 Web2.0 的主要開發模式

在這種開發模式中,由於各種設計及安排都是針對核心的小圈圈而做的,於此同時,這個小圈圈的成員也會受到這種漸進式的變動潛移默化,逐漸地成長──他們能處理的概念越來越抽象,能掌握的複雜度也越來越高;小圈圈受到了網站所強化,而小圈圈的成長也帶動了網站,至此成為一股正向循環的力量。

今日,任何強調社交性或社群的網站,都必然是如此。尤其對於各種新成立或正打算要成立的網站來說,都必須抓住下列這些「小圈圈」的要點:



1.開發者本身要是小圈圈的一部份。開發者本身就應該是該網站每日使用量最多的人之一,並且必須在小圈圈的人際關係中能扮演樞紐。

2.初期功能不宜多。焦點跟專注纔是維繫小圈圈的力量,初期若功能太多則小圈圈會被分散,那麼網站也難以持久;當小圈圈還很小時,功能就應該保持在簡單。

3.網站要跟小圈圈一起成長。要善用靈活開發;網站唯一該做的事前規劃,乃是讓它底層的結構清晰乾淨便於擴充及修改,功能單元化及模組化,而且不要用骯髒快速的手法只求眼前解決。

許多新興的網站,例如 Pixnet、aNobii、HEMiDEMi 等,未嘗不是循著這樣的路線在走。而事實也證明他們正逐漸虜獲人心,死忠的使用者穩定地增加成長。充斥巴西人的 Orkut 也是如此,Second Life 還是這樣,各種你所能想到的 Web 2.0 網站,或多或少都是像這樣,從小圈圈起步,進而邁向更大、更多的小圈圈。

想想看,你身邊有哪些小圈圈?那個小圈圈所專注的是甚麼、焦點又是甚麼?回答這個問題,也許那就是下一個 Web2.0 成功典範的起點。

हट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62966

Second Life的社群觀點

2006/08/14

當人們如當年 dot net 泡沫般一窩蜂沈迷於「2।0」風潮時,奠定「網路」基礎的事物──也就是真正讓網路商機無限的部分──反而容易遭到忽略。讓我們暫且拋下花俏的流行名詞,藉由 Second Life 回過頭來,重新看看網路上讓人興奮、讓人沈迷的本質吧。

Second Life (http://secondlife.com,以下簡稱 SL)是由 Linden Lab 在 2003 年時所建立的線上遊戲,不過這個線上遊戲跟台灣所熟知的線上遊戲恐怕有點兒不同:在這個遊戲裡沒有甚麼技能點數、經驗值、等級、打怪或轉職這回事,也沒有任務、解謎或組隊;這麼說吧, SL 並不是戰鬥導向的線上遊戲,而是社交導向的線上遊戲。說到社交型的線上遊戲,其實在美國也是行之多年;早在十多年前,當台灣的大學生沈迷於「東方故事」系列的 MUD 時,美國就已經不知道有多少 MOO 系統的社交型 MUD 。社交型的線上遊戲,顧名思義,也就是著重在於發展人際關係;而任何能讓人際關係發展完善的系統,勢必也將繁衍出社群跟經濟活動,這也正是 SL 所擅長、所獲利之處,也是讓我們會對 SL 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身為這個時代的線上遊戲, SL 不可免俗地採用了全 3D 的圖形介面,但 3D 的外表並非 SL 唯一的過人之處。在 SL 中,行動是自由的──人物可以飛翔於天際,傳送移動到其他大陸;可以隨時變更所扮演的性別(甚至不一定要扮演人類),改變外貌特徵,在皮膚上刺青,並隨喜好變更衣著...但是這些還不是真正的自由。在 SL 中,任何人都可以建立 3D 物件,甚至撰寫程式以做出複雜的動作或達成原先辦不到的事──例如玩家互殺 (PK) 、搭乘或操作陸海空交通工具、跳舞等。沒錯,在這個遊戲中可以撰寫程式,用的是一套類似 C 語言的 LSL (Linden Scripting Language, Linden 腳本語言) ;在 SL 的「新手村」中,就有一套完善的手冊,能讓多數人在七天內就寫出自己的第一支程式。

那麼不會寫或者不想寫程式的人要怎麼辦? SL 遵循著資本主義的供需原則,人們想要的東西,自然有人會生產來銷售。 SL 中通行的貨幣是 L 幣,可以在 SL 中與人交易;賺取 L 幣則有多樣管道,包括去舞廳跳舞給別人看、販賣自己寫的物件(衣著服飾、髮型、刺青、道具以及用來做出複雜動作的「動作球」等,最後一種當然涉及了程式寫作)、販賣房屋土地,甚至是花用現實世界中的錢幣來購買。看到這其中的經濟活動了嗎?在 SL 的官方網站上,有著買賣 L 幣的介面,而 L 幣跟美金的匯率則是跟真實世界的匯率變化一樣,會根據買賣的情形而有所波動。

既然有著這種匯兌關係,表示 SL 的居民也可以把 L 幣兌換回美金;在 SL 中有一位 Kermitt Quirk (他在真實世界中的名字是 Nathan Keir)就創造了一個叫 Tringo 的電玩,為他賺進了不少的美金;這款遊戲稍後並被「移植」回真實世界中,讓不在 SL 的人也玩得到。

除了經濟活動外, SL 還有更多與真實世界掛勾的地方。舉例來說,舉凡刺青、衣服的圖案、建築的材質乃至於物件的圖案等,通通都可以上傳到 SL 中;除了圖片素材外,音樂、影片也可以放進 SL ,甚至可以把 SL 內的某個螢幕接到真實世界中的攝影機或 webcam ,直接在 SL 內播送。因此, SL 內也就充斥著音樂會、演奏會、影片放映會甚至是研討會;而且這些活動還會顯示在 SL 網站的大地圖上,當人們瀏覽網頁時,用滑鼠一點, SL 中的角色就會傳送到那個地點,這可以說是所謂 Web 2।0 的絕佳實作了。

不過,大家一定都很好奇,這樣子漫無目的的線上遊戲真的行得通嗎?根據 SL 自己的說法,在一般的虛擬社群中,不管是傳統網頁、Wikipedia 或者是 Linux 界,使用者參與、貢獻的比例大約都低於 1% ,亦即絕大多數的使用者都是瀏覽者、終端使用者,而非內容撰寫者或修改程式碼的黑客;但是在 SL 中,使用者產出的比率卻高達 30% ,幾乎每三個居民中,就有一個有在製作物件、撰寫程式或產出內容。

是甚麼力量,讓 SL 如此有別於其他虛擬社群平台呢?筆者認為前述「與真實世界掛勾」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任何社群的本質還是這些活在真實世界的「人」,線上世界祇不過是打破某種藩籬之後的投影而已,並不會改變「人」身為「人」的本質;因此正視這種關連,並且利用了這種關連的 SL ,有助於拉近真實世界中人們的距離,進而能夠促進在 SL 中的互動,形成正向循環。

另一方面, SL 的經濟活動也是重要的動力之一。以往在社群中,貢獻的動力多半在於累積名聲,或者祇是圖個「爽」字;但是在 SL 裡,除了一樣能獲得名聲、成就感以及這種莫名的興奮外,還能夠從創作中獲得實質的、可度量的報酬。要說SL 提供了個體經濟發展的平台也沒錯,事實證明當使用者不需要擔心吃飽穿暖的民生問題(在 SL 中不需要吃飯睡覺),小額付費機制又方便,而且市場大致上相當自由時,人們自然而然會傾向於從事文化或知識性的創作,並互相交流與交易。

於是,我們可以在 SL 中找到各式各樣有趣的計畫。有一些人把現實世界中的科學博物館複製到 SL 中,讓 SL 的居民可以瀏覽整個科博館的各種展覽品;有幾位醫師在 SL 開起了診所,提供醫療咨詢服務;有大學教授在 SL 中建立了實驗室,按照實際的課程內容來授課,並讓參與的學員也能操作實驗...許許多多我們原先沒有想過、或者不認為社群能辦到的事,都在 SL 發生了。過著幾年,如果 SL 變成了主流的網路介面,筆者也不會感到意外吧!

當然 SL 還不是所有人的極樂天堂。完全 3D 的圖形化介面,意味著對 CPU 、記憶體以及顯示卡的要求;而人人可上傳、連線使用的影音素材,更是對網路頻寬的嚴苛考驗。至於真實世界中層出不窮的搗蛋份子, SL 中當然也少不了。即便如此, SL 還是利多於弊的;真要弄清楚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不妨還是註冊個免費帳號,親自體驗一下吧!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४१५६३

史勒辛格:美國最有權勢的歷史學家

2007/04/23

【文/丘為君(作者為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史勒辛格是人文學界的奇才,他的學術才華在於研究美國總統,同時也因此讓他成為「白宮專家」。最後他自己也進入白宮服務,成為甘乃迪總統的特別助理。由於此一特殊機緣,使他於1965年出版的《甘乃迪總統的一千天》,能受到國內外矚目,名利雙收。《紐約時報》在史氏過世後稱譽他為「最有權勢的歷史家」,可謂貼切。

去年11月中旬,美國黑人史學家富蘭克林(John Hope Franklin)以91歲的高齡與富有盛名的華裔學者、76歲的余英時教授,從二千多人當中脫穎而出,共同獲得有諾貝爾人文學術成就獎之稱的「克魯格終身成就獎」(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這是學術界引為美談的盛事。但今天我們所得知的另一則有關美國學術的重大消息則是噩耗──以「學而優則仕」形象活躍於美國知識圈的史勒辛格(Arthur Meier Schlesinger, Jr),2月底在紐約辭世,享年89歲。

史勒辛格是人文學界的奇才,他從1939年哈佛大學畢業這年開始寫作,22歲便以一篇研究新英格蘭公眾人物布朗遜(Orestes A। Brownson)的論文,榮獲哈佛的傑出論文獎,初試啼聲並一炮而紅。從1939至2006年,在超過一甲子的時間裡,他完成約20部宏大論著,成為美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佼佼者。其中1945年出版的《傑克遜總統的時代》(The Age of Jackson)與1965年在甘乃迪總統被暗殺身亡後出版的《甘乃迪總統的一千天》(A Thousand Days: John F. Kennedy in the White House),分別獲得美國藝文界有崇高榮譽的普立茲獎,前者獲得1946年的歷史著作獎,後者獲得1966年的傳記人物獎。

史勒辛格於1917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市(Columbus, Ohio),父親老史勒辛格曾在哥城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系任教,專長是美國社會史,1924年起他被哈佛聘用,為美國殖民史的大家。老史勒辛格在哈佛歷史系執教30載,1954年以66歲的年紀退休,算是功成名就,但世俗的名氣卻沒有兒子小史勒辛格來得大。

小史勒辛格的名氣比父親大,不是因為有個哈佛教授父親的緣故,而是在他的過人才氣與機運。才氣是指他才思敏捷、倚馬萬言的創作能力;機運則是他能抓住時機,從研究歷史的學者,變成擠身主流社會、創造歷史的一流人物。小史勒辛格在哈佛大學畢業後,於1939年進入該校以資優生為主的不分科系的研究所(The society of fellows),學習三年,最終以未完成博士而於1942年離開哈佛。有趣的是,四年後(1946年),這位沒有博士學位的年輕人,以不到30歲的年紀,卻成為哈佛的教授。1945年出版的《傑克遜總統的時代》,無疑是他進入長春藤名校的敲門磚。無論如何,父子兩人同為美國最高學府的教師,當然是杏壇佳話。

小史勒辛格在哈佛任教15年間(1946~1961),學術著作產量驚人,出版專著達七本之多,主要是圍繞在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的研究上。羅斯福在1920年由民主黨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但是在次年,命運之神卻對他開了個大玩笑:他以39歲的壯年竟然罹患小兒麻痺症。這對一個正值事業高峰的政治家來說,無異是致命打擊。靠著過人的毅力,羅斯福藉由勤奮游泳來改善雙腿無力的現象,並於1932年美國處於「經濟大恐慌」的年代成為國家領袖。羅斯福後來史無前例地擔任了四任美國總統。

小史勒辛格在他的著作裡注意到,羅斯福帶領美國人克服美國近代史上最大夢魘的法寶,不全然是他的治國才幹,而是奇特的領袖特質:以嚴肅的宗教虔誠,用精神力量帶領美國人民度過生活難關。小史勒辛格在《新政的來臨》(The Coming of the New Deal, 1933~1935)中用感性的文筆,側寫這位在困境中榮膺領袖重任的新總統,如何面對有1300萬失業人口、百廢待興的國家。這位歷史學者指出,羅斯福1933年在聚集有大批群眾的白宮前宣誓就職。這些在3月的寒冬中湧到華府的民眾,不是來祝賀總統當選,而是來大聲呼籲政府趕快行動,端出具體辦法解決社會問題。曾經經歷並克服重大疾病的羅斯福在就職演講中說道,「在獻身國家的此刻,我們謙卑地祈求上帝祝福。願祂保守我們當中的每一位。願祂在未來的日子裡引領我前進。」羅斯福的低調與真誠,透過收音廣播,感動了無數個在絕望中引頸企盼的美國人民,使他們在接下來的不舒服日子裡,願意與這位新領袖共赴國難。

史勒辛格的學術才華在於研究美國總統,同時也因此讓他成為「白宮專家」。最後機運到了,他自己也進入白宮服務,成為與他同年兼同窗的甘乃迪總統的特別助理。由於此一特殊機緣,使他1965年出版的長達一千多頁的《甘乃迪總統的一千天》,能受到國內外矚目,名利雙收。《紐約時報》在史氏過世後稱譽他為「最有權勢的歷史家」(historian of power),可謂貼切。

愛爾蘭後裔的甘乃迪是美國政壇的傳奇人物,他於1940年從哈佛畢業,1961年以44歲年紀贏得大位,成為美國歷史上罕見的天主教徒總統。甘乃迪傳奇不在他1963年於德州達拉斯遭到暗殺身亡,而更在他所給人的年青氣息、聰慧過人與精力充沛的外在形象,以及可能更重要的,在國際上為美國打造超級強權的實力與影響力,在國內建立自由主義為美國的主流社會價值。

甘乃迪傳奇的背後,是白宮裡有一群與他志同道合的社會菁英,與他共同創造新局。作為甘乃迪哈佛同學以及在哈佛具有影響力的教授,史勒辛格身上凝聚了自由主義的色彩,透過與甘乃迪關係所帶來的政治影響力,這種政治理念又影響了美國社會大眾,成為深遠的價值。史勒辛格的著作格局遠大,下筆不以「窺視偉人私生活」的傳記書寫自限,而每每以時代的宏觀(政治、社會、經濟和思想)作為著眼,不僅啟示國家領袖,也增慧天下讀書人。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1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63391

塞外國寶之鄉—義縣

【文/佟光英(作者為中華民國滿族協會理事長)】

遼寧省義縣有特別豐富的文化資源,如遼代奉國寺、萬佛堂石窟群、宜州古化石,以及國寶人物許會春的撕紙藝術等人文與自然寶藏。而遼西著名的美味紅棗,也都是義縣之寶!

遼西走廊的開通與形成,始於遼代錦州建立之後。到了金代,遼西走廊已經成為東北與中原之間的主要幹線。長久以來,此天然黃金走道讓義縣的文化與經濟發展,更加迅速。遼寧省錦州市轄內的義縣,擁有眾多令人稱羨的國家級和省級文物文化遺址,是中國大陸著名的文化大縣、旅遊強縣與中國紅棗之鄉。義縣國寶之豐富,堪稱為「塞外國寶之鄉」。義縣有很特殊的「五寶」,包括遼代奉國寺、北魏遺址萬佛堂石窟、宜州化石博物館、國寶人物許會春的撕紙藝術,以及甜美多汁的大紅棗。

遼代奉國寺建築奇觀

在中國極負盛名的奉國寺,原名為咸熙寺,始建於1020年。直到金代,才改名為奉國寺。這是中國現存唯一遼代木構遺蹟面積最大的寺廟建築,迄今保存仍然良好。堅固的木樑和木柱,未使用一根釘子,挺立近千年,可說是「中國一絕」。奉國寺經歷過多次的大地震,木柱竟然未見彎曲與折損,創造中國建築史的非凡成就。木樑上有藝術水準很高的彩繪,至今依然豔麗。

早年時候,全寺建築規模甚為宏大,潭潭大廈,楹以千計,經過歷代戰火洗禮,現在只剩下被專家譽為「中國第一大雄寶殿」的大雄殿等主要建築,由於大雄殿建築面積,在中國寺院中名列最大者,故仍能顯現出恢宏氣勢。大雄殿內供奉著保存依然完好,在中外佛教界擁有極高知名度的「過去七佛」。這是現今世界上遺留最大及最古老的泥塑佛像群。七尊大佛塑像高大莊嚴,神態慈祥,正中最高一尊為8।6公尺,兩旁大佛高度,向外依序遞減。每尊佛前站立著兩尊協侍菩薩,顯露出各種不同的表情與優雅型態,其中有一尊協侍面部表情最特殊,是中國佛像中少見微露齒而笑者。

在七大佛背面有一尊觀音菩薩像,保有早期男像觀音的風格,我長時間深入大陸北方內地研究遼、金、元文化,發現這尊觀音非常特殊,與中國南方包括台灣觀音的形象大有不同,主要差異乃在於遼代觀音身旁邊,是伴隨著一隻勇猛的老鷹雕像。由於契丹、蒙古和滿族等北方少數民族,皆尊崇老鷹,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遼代觀音旁會出現民族圖騰老鷹的原因。義縣處於遼金文化的重疊地區,不同民族在此衝撞融合,遼代契丹民族並未消失,現在的達斡爾族就是契丹後裔。至於金代女真族的後裔,乃是今天的滿族。

萬佛堂石窟東北之最

位於大凌河北岸福山上的萬佛堂石窟,東西兩區共有20多窟,430尊佛像。這些自北魏時期開鑿,屬於東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有很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1988年,萬佛堂石窟被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太和碑〉記載,西區石窟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四月初八日,諸軍事平東將軍營州(今朝陽市)刺史元景上為皇帝(孝文帝元宏)陛下敬造。現存九窟,分上下兩層,上為三小窟,下為六大窟,另有一些壁龕。目前,保存較完好的為第一窟與第六窟。第一窟規模最大,在其東、西、北三面壁上,各雕有三佛。窟中心方形塔柱上部的佛像與人像,皆屬於北魏時期遺留的珍稀古蹟。第六窟主像交腳彌勒佛,高達3।5公尺,其波狀髮髻、細眉長眼、高鼻薄唇,乃為典型的北魏造像。曾被康有為讚為「元魏諸碑之極品」,又被梁啟超譽為「天古開張、光芒閃溢」的元景造像碑,鑿刻於第五窟南壁上,公認書法價值藝術極高,廣受歷代書法家的矚目重視。

東區石窟建於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尉喻契丹使韓貞聯合駐地官兵開鑿的私窟。現存七窟,造像多已風化無存,僅存第三窟的千臂觀音與二協侍菩薩,為清代密宗泥塑,造型別緻,生動活潑,各地罕見。刻鑿在第四窟南壁上的韓貞造像,史料價值特高,是研究中國北方民族史與邊疆史的珍貴古蹟。萬佛堂石窟鑿於懸崖峭壁中,其下為綿延不絕寬廣的大凌河水,以及隔河望去的綠色田野,形成遼西一處融合人文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絕美旅遊景點。

另外,在義縣縣城西南位置附近的前楊鄉八塔村山上,有遼代修建的八座塔,被稱為「八塔子」。此八座塔各有不同造型,包括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與十面形等。每座塔皆是用青磚砌成,形體樸實渾厚。八塔並列的造型與格局,在全中國罕見。塔群由東向西,第一座塔為正方形,須彌座束腰式,實心磚砌成;第二座塔為正方形,空心磚砌成,塔頂漸收呈三角形; 第三座塔為五角形,實心磚砌成;第四座塔為十面形,實心磚砌成;第五座塔為八角形,實心磚砌成,塔頂呈錐子形;第六座塔為六角形,實心磚砌成,塔頂亦呈現錐子形;第七及第八座塔因早已損壞傾頹,後來參考第一及第二座塔之造型修復。八塔子乃是為了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而建造,作為祖釋迦牟尼誕辰與成佛等象徵。根據史料記載,八座塔銘分別為淨飯王宮出生塔、菩提樹下成佛塔、鹿野苑中法輪塔、給孤園中名稱塔、曲女城邊寶積塔、耆闍崛山般若塔、庵羅衛林維摩塔及婆羅林中圓寂塔。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1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63403

塞外國寶之鄉—義縣 (下)

俄國的哈姆雷特──保羅一世

‧歷史月刊 2007/04/19

俄國歷代皇帝的傳奇故事,和文學家的天馬行空,使得聖彼得堡向來以神秘的面紗,和詭譎的陰影聞名於世。

【文/張明珠】

俄國歷代皇帝的傳奇故事,和文學家的天馬行空,使得聖彼得堡向來以神秘的面紗,和詭譎的陰影聞名於世。而歷史之謎和鬼魅之說牽扯糾纏的米海洛夫城堡更常年瀰漫著撲朔迷離的氣氛,和攝人魂魄幻影。在此夢幻和現實交織錯亂,編織出無數真假難分的流言和傳說。

孤傲和猜忌的性格

俄皇保羅一世出生於1754年9月20日,之後隨即被祖母伊莉莎白女皇抱走,親自扶養教育。只有在女皇的允許下,當時還是女公爵的母親凱薩琳二世才偶而得以見到自己的孩子。在伊莉莎白去世和彼得三世的短命政權之後,凱薩琳二世陰謀和政變兼施,奪得政權,登上皇位,成為獨掌國家的俄國女皇。保羅在傾軋鬥爭和流言蜚語氣氛中成長,缺乏母親的關愛,造成孤傲和猜忌的性格。

在此同時,受凱薩琳政權迫害的朝臣近侍抓緊機會,極力向保羅效忠獻媚,以便在日後保羅稱帝之時,利用權勢,呼風喚雨。

許多朝臣對保羅並不隱瞞其生父彼得三世被推下王位,和悲慘死亡的歷史,暗示皇太子自身也將無法逃脫同樣的噩運。

保羅天生稟賦,教師高度評價小保羅的數學天份,寫道:皇太子若是生在平常人家,可全心投入數學,以其睿智,足可成為俄國的帕斯卡。然而命運另有安排,保羅注定要繼承世界最偉大國家之一──俄國的皇位。只是凱薩琳王朝似乎無意為皇太子的皇帝事業做準備,雖然保羅正值盛年,且已娶德國公主威廉敏娜為妻,在凱薩琳當政之時,他不但不被允許參與國家會議,而且沒有人知會他國是和朝政,他的周遭全在女皇嚴密的監控之中。

揮之不去的念頭折磨保羅:他的生命將被強制中斷,如同父親彼得三世的慘死一般。許多情勢證實他的危機感並非空穴來風。

1796年11月,在凱薩琳女皇去世後,保羅一世登基親政,以恢復其父彼得三世的權力開始治理國家。30年前,彼得三世甚至沒有活到自己的加冕大典,就被推翻殺害。保羅於是決定為他追辦身後加冕。彼得三世的遺骸被從陵墓請出,並且加冕,被公認為殺人元凶的阿爾羅夫伯爵手捧皇冠追隨在棺木之後。加冕大典給人的印象並非隆重莊嚴,而是可怕和憎惡,保羅的敵人於是大增。之後目擊者寫道:「參加典禮的首都重要人士心生恐懼,對保羅普遍地畏懼和憎恨,在此時此刻喚起人們對凱薩琳的敬愛和憐憫。」

為了一勞永逸地維護自己和繼承人統治俄國的權力,1797年保羅一世頒佈了一套新的繼承法──《皇氏規章》,在俄國歷史上首度制定嚴格和牢不可破的國家皇位繼承規則。從此開始只有皇帝的男性直嫡後裔才能登基皇座,女子只有在皇朝沒有男性繼承人之時,才可以獲得繼承大統的權利。俄國女性統治從此成為歷史上的絕響。

在此同時,保羅簽署法令,裁減勞役。雖然法令的執行在一些地方停滯不前,而且常常無法遍及偏遠地區,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正是保羅一世首先踏出解放農奴、擺脫地主意志的第一步。依照保羅的想法,法令的實行將可實質地改善農民的生活,並且避免國家掀起新一波普加喬夫起義(1773~1775年間俄國反對壓迫農奴的一次最大的農民起義,領導人是頓河的哥薩克人普加喬夫)。此外,保羅皇帝還限制貴族的特權,取消1785年頒賜的特權證書。不難想像,這些法令在地主和貴族間引起怎樣的反應,對保羅的憎恨與日俱增,他的臣民開始血腥的陰謀計畫。

高傲的騎士與暴戾的獨夫

保羅長期的多疑和猜忌,使得國家風聲鶴唳,間諜和奸細無所不在,人人跟蹤尾隨,彼此猜穿舉發,竭力告密邀功,藉此獲得特權。「朝野上下一股不可思議的慌亂之風沸騰」,正是當時社會的寫照。

對死亡的恐懼,使保羅產生變態的迫害狂,性格暴躁的保羅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是公開的告密誹謗,殘暴地懲罰任何一個官員,將之去官撤職,流放到偏遠的地方,朝臣近侍因此人心惶恐。保羅的統治,把國家帶到精神極度緊張的地步,全國上下人人自危,個個懷疑猜忌,深恐大難臨頭,罪名加身。

只有在外交事業上,保羅給自己塑造出政治家的風範和帝王的威名。對抗席捲歐洲的法國大革命,使保羅得以在世界舞台上鞏固自己的立場。十八世紀末葉,俄國不僅是在歐洲,甚至在全世界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腳色。凱薩琳二世時代,俄國積極參與反法聯盟,女皇計畫派兵進駐法國,協助恢復君主政體。1796年凱薩琳二世去世,阻擾計畫的實施。保羅從繼位開始就是堅決反對法國革命的支持者,在法國問題上,保羅和凱薩琳母子之間立場一致,作風相同。

保羅政府付諸行動,反對法國。1799年應奧國皇帝之求,保羅派兵義大利,此役的勝利,給俄國帶來「古老準則和傳統之捍衛者」的美譽。另外,一連的勝戰,使保羅一世在俄帝國歷史上寫下光榮的一頁。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1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63402

俄國的哈姆雷特──保羅一世 (下)

近代俄國的百年圖強——從彼得一世到凱薩琳大帝

2007/04/13

彼得一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4代沙皇,他自幼受僑居俄國的歐洲人影響很大,對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頗和興趣。

【文/王宇博】

進入十七世紀後,俄國依然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使社會長期動蕩不安。1610年6月,波蘭貴族再次乘機入侵俄國,攻城掠地,干涉俄國朝政,莫斯科實際上由波蘭軍隊控制。1611年,瑞典人也乘虛而入,占領了全部諾夫哥羅德。在國家和民族面臨被瓜分的危亡之際,在貴族季米特里‧帕札爾斯基和市民庫茲馬‧米寧的領導下,俄國人民奮起抗擊外來侵略,於1612年8月收復莫斯科。1613年2月21日,由各階層代表參加的縉紳會議推舉伊凡四世的後代、大貴族羅曼諾夫家族的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沙皇,從此開始了俄國歷史上的羅曼諾夫王朝。雖然局勢的發展趨於穩定,但混亂的局面並未結束。

彼得在憂患中即位

彼得一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4代沙皇,他自幼受僑居俄國的歐洲人影響很大,對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頗和興趣。在其所受的宮廷教育中,他系統學習了西方的數學、科技和軍事。相傳他一生中向歐洲人學會了20多種不同的技藝,擅長於造船和拔牙等手藝。1682年,10歲的彼得與患有癡呆症的異母兄弟伊凡同時並立為沙皇,由伊母姊姊索菲亞攝政。1694年,他開始實際掌握政權。1696年,伊凡去世,彼得成為唯一的沙皇。親政伊始,他就已經意識到面臨兩項巨大而艱巨的任務:對內,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統治權力;對外,打敗土耳其、瑞典,奪取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擴大俄羅斯的疆土。為了實現這兩項宏偉大業,彼得一世決意實現歐化政策,對俄國大力進行全面改革。從此,俄國的強大與俄國的歐化相伴而行。

1697年3月2日,一個由250多人組成的俄國高級使團離開了莫斯科,這個使團的任務就是去西歐考察和學習。彼得一世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身分是下士,隨隊而行。他既是使團的普通成員,又是使團的實際領導,他說自己「是個小學生」,到西歐向老師學習。使團中還有35名貴族志願兵,專門學習航海、造船和外語。

一路上,彼得一世對西方的先進技術始終抱以濃厚的興趣,虛心求教。4月初,使團到達當時尚屬瑞典的里加。他對這裡的軍事裝備和設施倍加關心,由此引起該地城防司令的懷疑,瑞典政府要求這位「下士」立即離開里加。從里加來到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後,彼得一世系統地學習了造炮技術,普魯士的工程師在頒發給彼得的合格證上寫道:「彼得‧米哈依洛夫知識豐富,成績優異,是個出色的炮手。」

8月,使團到達航海業發達的荷蘭。在這裡,彼得一世在赫赫有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造船廠,潛心學習和轉研造船技術。11月,彼得一世領到了畢業證書,上面寫道:「彼得‧米哈依洛夫是一個勤奮、聰明、手藝精細的木工,學會了造船和繪圖設計。」

1698年1月,彼得一世一行來到英國。在繼續集中精力學習航海和造船技術與理論的同時,他參觀了高等院校、天主教堂、格林威治天文臺及倫敦監獄,還旁聽了英國議會並訪問了英國皇家學會,拜訪了牛頓等知名學者。

7月,正當使團準備從奧地利赴義大利的威尼斯時,傳來了索菲亞利用射擊軍發動反彼得的叛亂的消息。彼得一世立即回國,而他的親信們已以雷霆萬鈞之力,徹底粉碎了叛亂,索菲亞被囚於修道院,射擊軍遭到殘酷鎮壓。俄國畫家蘇里科夫的名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正是取材於射擊軍士兵在莫斯科紅場伏法的歷史事實。

8月19日,使團到達俄國邊境,為期一年半的歐洲之行結束。此行對彼得一世觸動很大,他決心要使俄國全面歐化,以完成其對內和對外的「宏偉大業」。名垂青史的「彼得一世改革」由此開始。

大刀闊斧的變革

彼得一世的改革首先是從社會一般風俗習慣和文化教育開始的。他對社會風俗進行的歐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強制性,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手段強行推行,「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一系列的社會風俗改革創造出了一種歐化的社會氛圍與氣勢。雖然這類改革的效果並非立竿見影,但潛在作用巨大。首先能感覺到的是風俗與文化上的歐化增強了俄國社會對全面改革的認同,其次是改變了俄羅斯文化的內涵。在十七世紀以前,俄羅斯的傳統文化和風俗基本上是受拜占庭的影響,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使西方文明在俄羅斯社會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1698年8月25日,彼得一世回到莫斯科。第二天,他親自用剪刀把來向他祝賀的貴族的大鬍子剪掉,並規定以後不准人們留鬍鬚。1699年2月,在一次宴會上,他把貴族們的長袍剪短,又規定人們不許穿俄羅斯舊式長袍,只准穿西裝。12月,他下令實行曆法改革,改變「創世日」(即9月1日過年的俄國傳統習慣),採用以1月1日為一年開始的西曆。

彼得一世對文化和教育事業非常重視。針對俄國在這方面的落後,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才缺乏和文盲眾多的國情,旨在提高俄國人的文化水平和培養俄國自己的專門人才。彼得一世按照西歐國家的教育體制和模式,建立了算術學校、造船學校、航海學校、炮兵學校、醫護學校、工程技術學校、礦業學校、海軍學院等,還選派了一批留學生前往歐洲去學習。為了強迫貴族改正好逸惡勞和不求上進的惡習,彼得一世明令貴族子弟必須上學,必須學會算術和一門外語,否則,剝奪其全部特權,並規定不畢業者不准結婚。1702~1703年,彼得一世創辦了俄國的第一份報紙——《新聞報》,並親任主編。1710年,俄文字母被簡化,使活字印刷術得以採用和推廣。1714~1719年,俄國第一座博物館籌建完畢。1724年,俄國樞密院決定籌建科學院。

風俗習慣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的影響是深遠的。縱觀俄國歷史,從這時開始,俄羅斯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較前逐步有了明顯變化和提高,文明與高雅逐漸取代粗俗與野蠻,俄國愈加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歐洲國家。這點在俄國的上層社會表現得尤為明顯。

彼得一世以歐洲國家的政治體制為參考和根據,大刀闊斧地改革現有的各級政府。彼得一世調整和加強了中央集權制的統治機構,獨攬了國內外重大事務的決定權。以往經常干預沙皇權力的大貴族杜馬受到整治,其許可權不斷被縮小,1699~1701年期間,貴族杜馬成員從112減少到86人,而實際參加會議的只有30~40人,到1708年,僅剩下8人。大貴族杜馬名存實亡。

與此同時,彼得一世在1699年指定8名親信組成辦公廳,代行杜馬之職。1711年成立的樞密院完全取代了杜馬,聽命與彼得一世,全面管理國家經濟、軍事、行政、司法等各項事務。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辦事效率,彼得一世參照西方的模式,從1718~1720年先後在樞密院設立了12個院,以取代過去智慧混亂的80多個衙門,其中以陸軍院、海軍院和外交部為主。1722年,他又設置被稱之為「帝王的眼睛」的總督察長,監督和檢查樞密院的工作。彼得一世還進行了兩次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全國50多個省的省長都直接隸屬於中央。大教長職務被廢除,教會改由宗教會議管理,直接置於沙皇權力之下。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1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63687

近代俄國的百年圖強——從彼得一世到凱薩琳大帝 (中)

近代俄國的百年圖強——從彼得一世到凱薩琳大帝 (下)

2007-05-19

業者專抓個體戶 6~8萬和解

【聯合報/記者何祥裕/台北縣報導】 2007।05।19 03:45

資深檢察官透露,國內確實有影片代理商專門派人在網路上抓盜版,一旦抓到先告再說。根據他的經驗,賣一套的「和解」公定價十五萬元起跳,最後成交價大致為六到八萬元。

這名檢察官說,這種案子辦久了,他們當然知道代理商的伎倆,也會主動幫被告砍價,而這些代理商也會配合地「降價」,兩造達成和解,檢方才有權限將被告緩起訴處分。

檢方指出,喜愛看日劇、韓劇的不是學生就是年輕上班族,會在網路上賣光碟,大多數並非故意侵害著作權,有的只是覺得影片看過了,上網廉價拍賣,且賠售者居多。

檢方說,一些影片代理商派法務人員,專門在拍賣網站上抓這些個體戶,一抓就告,對拍賣的年輕人來說,可能一輩子沒上過法院,收到傳票腿都軟了,對於代理商的求償,大多逆來順受。

本案的受命法官陳翠琪受訪時表示,永峰公司提出多項賠償主張,但經合議庭評議確實僅為一套光碟的損失,才會做此判決。

【2007/05/19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7第二屆懷恩文學獎徵文辦法

【聯合報/台北訊】
2007.05.19 04:35 am

主辦單位:懷恩慈善基金會‧聯合報副刊

徵文主題:以惜福感恩的心和真誠的關懷,體認生命的美好與希望;書寫感人善行善念,彰顯人間相扶持的溫暖。

文類、字數:散文,一○○○至二○○○字為限。


●組別、獎項:

‧社會組:
首獎一名:十萬元
二獎一名:六萬元
三獎一名:四萬元
優勝十二名:每人八千元

‧學生組:
首獎一名:八萬元
二獎一名:五萬元
三獎一名:三萬元
優勝十二名:每人八千元

以上得獎者除獎金外,另致贈獎座或獎牌。


●徵文規定:

(1)凡以中文寫作者均可應徵。但聯合報副刊同仁不得參加。
(2)應徵作品必須未曾在任何報刊、媒體(含網路)發表,輯印成書者亦不得參賽。每人每類限應徵一篇。
(3)收件:二○○七年七月一日至二○○七年八月十五日,郵戳為憑。揭曉:十月中旬。贈獎:時地另行公告。


●注意事項:

(1)主辦單位擁有得獎作品發表權,除在聯合副刊及聯合新聞網(udn.com)擇優刊出,並收錄於聯合知識庫(udndata.com)、懷恩慈善基金會網站(http://www.hcf.org.tw/http://www.caring.org.tw/)。結集出書時不另支付稿費。
(2)得獎作品若屬抄襲,參賽者須負法律責任,主辦單位將追回獎金與獎座(獎牌)。若已經發表過,取消得獎資格。
(3)作品請以電腦列印於A4白紙上。概不退稿,請自留底稿。
(4)原稿上請勿填寫個人資料,請另以稿紙或A4紙張寫明真實姓名、聯絡地址、電話號碼、個人學經歷。學生組參賽者請附學生證正反面影本。
(5)請在信封上註明應徵「二○○七第二屆懷恩文學獎」及應徵組別,一律掛號郵寄至「(一一○)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五五五號聯合報副刊收」。
(6)懷恩慈善基金會聯絡電話:(○二)二七五八五三九○。
(7)徵文辦法若有修訂,得另行公布。

【2007/05/19 聯合報】@ http://udn.com/

Twitter結合部落格與即時通 用文字全球直播你的一舉一動

2007/04/25

Twitter簡單來說,是部落格、MSN、行動交友的綜合體,但在這些已有的市場中,Twitter突然成為當紅炸子雞,顯示出網路文化的變動方向:更即時、更短暫。

作者:張玉琦

Twitter是一個結合即時通訊、行動交友與部落格特質的新興網路服務。 (本畫面擷取自http://twitter.com/)

你正在做什麼?」用少於一百四十個字母(相當於七十個中文字)來回答這個問題,就是當下最熱的網路活動,Twitter。

網友有無數的方法可以傳達關於自己的訊息,即時通訊的暱稱是其一,而近年來部落格更是炙手可熱,搭配GPS,手機還能將使用者的所在地資訊隨時更新,這就是現代生活:隨時隨地發送自己的訊息,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我在想什麼……

目前美國的網路當紅炸子雞Twitter,是一個結合即時通訊、行動交友與部落格特質的新興網路服務。只要註冊免費帳號,使用者就可以即時在網頁上發布一段少於一百四十個字母的文字訊息(tweet)。

Twitter像即時通訊,因為使用者可透過網站擴大朋友圈,主動追蹤他人的訊息發布(Follower)。Twitter文字簡短即時,和即時通訊的暱稱相似。這正是Twitter幕後推手傑克陶斯(Jack Dorsey)最初的想法。當時他著迷於即時通訊的狀態與暱稱變化,於是想出這個暱稱狀態進化版的服務。

Twitter較即時通訊增加了行動性,因為它可以透過手機收發訊息,隨時在網路上告訴所有人自己的一舉一動。Twitter更像簡短的部落格,透過一連串的文字訊息,形成更簡短的書寫風氣,拼湊出新的部落格型態。專門討論社交網路服務的網站Mashable上,稱呼Twitter為「貓部落格」(Cat Blogging),意指使用者盡寫些家裡的貓狗瑣事。

是煥然一新還是了無新意

有許多人熱愛Twitter,也許你已經注意到許多人的部落格上出現了以「What am I doing?」(我在做什麼?)為標題的小視窗,更新速度極快,寫著「我在圖書館」或「我午餐吃得好飽」,以每日數十次的頻率更新中。

知名科技評論部落格TechCrunch作者麥可.亞靈頓(Michael Arrington)表示:「我看不出這有什麼功能。」因為與部落格、即時通訊與行動交友等服務個別來比較,Twitter並沒有特別出色的地方,也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功能,它簡單到令人不可置信。

雖然在SXSW(South by Southwest Interactive Festival)大會中,Twitter以大型液晶螢幕出盡鋒頭,高頻飛快的文字流抓住了與會者的目光,亞靈頓認為這不過是噱頭而已,「比起來,至少Dodgeball(Google的行動交友)還帶來一些新東西。」

相反的,CNet網路軟體編輯雷夫.尼德曼(Rafe Needman)在接受訪問時表示:「不管你信不信,我認為Twitter是個有用的服務。」尼德曼認為Twitter是嶄新的溝通與出版媒介。

尼德曼看中Twitter的潛力,認為「奈米部落格書寫」(Nano Blogging)很有發展。如同部落格剛開始的時候,大多是無病呻吟的日記,然後專業的部落格出現,認真耕耘的部落客受到注意,於是整體部落格圈因為量變而產生質變。

網路走向更為即時、瑣碎

「未來比如說在賈伯斯(蘋果執行長)的演講上,網友可以用Twitter記錄每分每秒的更新,而不是事後透過部落格描述模糊的感想。」尼德曼認為Twitter所代表的網路趨勢就是:更短暫、更即時、以及到目前為止更瑣碎的資訊。

在台灣Twitter的流行度還停在兩、三百個部落客身上,許多人大概仍不知Twitter。目前台灣Twitter僅能透過網站和Gtalk即時通訊來更新,少了行動通訊讓它的魅力減少許多。

但剛過一歲生日的Twitter在美國已經形成一種文化現象。舉例來說,美國總統候選人約翰愛德華(John Edwards)除了擁有MySpace與《Second Life》帳號外,已經開始利用Twitter與選民溝通,瞄準愛好科技的民主黨選民。

雖然愛德華多半透過助理發布訊息,但日前他在Twitter上回應知名部落客羅伯史考伯(Robert Scoble)質疑他消耗太多資源時,他就利用Twitter來宣稱他將支持能源計畫。《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評論愛德華此舉為網路社交服務首見的政治宣言。

愛德華有近兩千個「追隨者」追蹤他的更新,而史考伯自己也有近三千個追隨者,這段具有政見意味的Twitter對話,更有宣傳的意義。Twitter作為出版媒體的另一個有趣實例是,科技新聞網站CNet、CNN電視台和英國BBC也都用Twitter發布新聞。

不論是即時更新的資訊流,還是瑣碎無益的自言自語,有一件事可以確定,Twitter的未來面貌掌握在使用者手中。

資料來源 :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64270

BT分享電影 港判3月

【聯合報/記者劉雲龍/香港報導】 2007.05.19 02:55 am

全球首宗利用BT軟件上傳電影的侵權案件,昨天在香港終審法院作出最終判決。外號「古惑天皇」的陳乃明上訴失敗,維持原判,監禁三個月。專家相信,這次判例可能觸發訴訟潮,短期內上傳下載侵權電影的活動會減少。

現年卅九歲的陳乃明,二○○五年初在其新界屯門寓所,透過BT軟件,將「夜魔俠」(Daredevil)、「麻辣女王」(Miss Congeniality)和「全面失控」(Red Planet)等三齣好萊塢電影的「種籽」上傳到網路上,香港海關在其家中將他拘捕。

同年十月,屯門裁判法院裁定陳乃明侵犯電影版權罪名成立,判刑三個月,當時法官宣判時,指陳雖然沒有在上傳電影的行為中得到金錢利益,但侵犯了版權持有人的利益,仍然有罪。

陳乃明不服判決,向高等法院上訴,去年底高院維持原判。陳終審法院再提上訴,昨天亦被駁回。

控辯雙方在終院的爭辯要點,是陳乃明在網路上傳電影「種籽」,是否涉及複製物品,侵犯版權持有人的版權。辯方指網上電影是「無形」的物件,不應受版權條例所規範。終院法官則指出,電影檔案是存在於實物的電腦硬盤之中,經網路傳送,仍應視為「有形」的實物。

判決說說,陳乃明辯稱自己的上傳行為是「被動」角色,下載電影的網民才是「主動」者,但法官認為,被告是主動將檔案上傳,而且一直讓電腦在線,並啟動BT軟件,確保下載者得到完整檔案,因此屬主動行為。法官以自動汽水售賣機做比喻,指買家雖然主動去買,但汽水是由供應商主動放置供買家使用,其角色並非被動。

「七一上街吧!自己權益一定要自己爭取。」網民相互鼓動參與七一大遊行,向政府表達不滿。

也有人擔心:「將電影複製進電腦硬盤中已構成實質侵權,那麼以後大家將DVD轉為mpeg4 movie、將CD轉為mp3檔案,都是犯法?」

BT是Bit Torrent「點對點檔案分享」的英文簡寫,所有使用BT軟體的網友,其電腦均變成一部臨時伺服器,一齣電影則被分割成很多小檔案,供其他網友下載;小檔案被網友分散下載後,可以重新組合成一齣完整的電影。 此一軟體技術由於可以多台電腦同時上傳、下載,大大縮短分享檔案的時間,在網路上相當普遍。

【2007/05/19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INFOTECH/INF3/3852029.shtml

網路的「用進廢退學說」

2007/04/30

使用者會不想或想用某種網路服務,大多是因為被其他種服務所取代。這要分兩種狀況,一種是因為服務或是軟體不佳(或不足),一種是因為消費者的習慣...

前幾天的一個聚會,幾位朋友各自抒發對「網路服務」的解讀,有些人認為網路應該重在社群上,強調消費者對消費者的影響力遠比企業對消費者強,所以要關懷重度消費者;有些人則認為應該有更透明、更即時的資訊,讓消費者隨時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只不過怎麼聽都似乎與那關鍵因素有點距離,直到喜歡美食的詹姓友人分享了一個故事。

他描述有一次在網路上,驚異發現東港農會網站上面提供網路訂「toro(日語的鮪魚)」的服務。既然有這個「網路服務」,他很高興的立刻填完所有表格(當然是網頁上的表格),並且立刻就按下傳輸,完成了這一筆交易。

過不多久,一位閩南語口音的阿伯打電話到家中詢問,「阿你們是不是有誰訂toro?」
「是啊?」詹姓友人大惑不解的回答,「我從網路……」
「你什麼時候要?」阿伯打斷他的話。

心中存疑的他,已經開始質疑起這項服務:「請問你是?我明天下午就要請客,可以在那之前送到嗎?」
「我這是農會啦!毋要緊!那你緊去郵局匯款,然後把匯款單傳真給我。我收到就立刻拿去寄。」

他沒提到後來toro是不是安全、準時送達,只是淡淡的說「我跟他要了電話號碼,以後再也不跟他用網路訂了,因為我知道打電話更方便!」這就是他的結論。

生物學上用進廢退說

拉馬克(Chevalier de Lamarck)在達爾文發表物種原始之前,就提出演化學上有名的用進廢退說。他認為,物種演化是用進廢退的,而且後天特性也能遺傳。這種說法就是把演化跟「器官的使用程度」劃上等號;若一個器官經常性使用,該器官便會開始逐代進化,以滿足該特殊需求。同樣的道理,不常使用器官會退化甚至消失。

他舉的實例是長頸鹿。為了吃得到愈來愈高的樹葉,長頸鹿開始增長脖子,過了千百年甚至萬年以上的遺傳交替,長頸鹿就變成今天這副模樣。目前在生物學上,這個學說已經被證明並不能解釋地球上多數演化的狀況。

不過這學說用在網路上卻很合適,網路是個標準用進廢退的場域。

網路使用者端的用進退廢

使用者會不想或想用某種網路服務,大多是因為被其他種服務所取代。這要分兩種狀況,一種是因為服務或是軟體不佳(或不足),一種是因為消費者的習慣。

服務或軟體不夠順手,會逼迫消費者尋找更順手的替代品(對替代品威脅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搜尋一下波特的五力分析),直到某服務或軟體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這才停止整個尋覓的過程。

ICQ和MSN的爭鬥就是一例。ICQ剛開始取得很大的勝利,是因為那是多數消費者接觸的第一個即時通訊軟體,符合所謂的「先占法則」。後來雖有Microsoft名牌護身的MSN推出,因為功能沒什麼大改變,多數人還是選擇堅持不換台。接下來,MSN提供可以傳圖片式訊息、放照片大頭照等超功能……直到「可以透過MSN傳輸軟體」與傳送「動態圖示」這些功能出現,才真的說服大家轉台換成MSN。

MSN現在已經滿足了我嗎?這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現在根本不可能有軟體,可以百分之百滿足網友潛在需求。換言之,現在網路服務幾乎都是beta版本,而且還有很多服務連beta也算不上,根本就是prototype。這也表示每種網路服務還有很多空間,四處充斥的不滿足心理為產業帶來威脅,同時也給其他同業、異業帶來商機。

關於第二點消費者的習慣會用進廢退,鍵盤便是最好的典範。據說直到今天為止,仍有傢伙不死心要改變這一切,企圖發明一種比今天「QWERT」更好用的鍵盤,但是都是「立意良善但沒人理你」。這也告訴我們,只要消費者的某種習慣養成,就有可能演變成根深蒂固難以改變的「癮」。到那個時候,再多的宣導、訓練、利基都難以改變。要說以上兩種狀況到底這是科技影響消費者(MSN的科技擊敗ICQ),還是消費者改變了科技的應用(不敗鍵盤的神話依舊),就要看消費者到底成癮了嗎?或是成癮的情況有多嚴重!

要網路,就全部是網路

網路服務是一個基於網路價值而誕生的服務。理論上,這服務的成形,必然表示該服務有一種實體世界無可取代的特長,這項特長(就是網路價值)常被描述成無時間、空間的限制,或是即時、快速、方便等等。不過,如同一開始說的,這都不算是好答案。網路服務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它可以「完成實體不能辦到的」,這包含著某些機械式的信任、可以免去溝通的浪費以及某種隱匿性。

當我透過網路購買一個實體物品時,我能夠輕鬆的閒逛,不會有討厭又不黯口才的解說員叨擾,更不需要擔心東西是不是會送到,或是我訂的toro沒來,卻送給我一套toto馬桶。我不需要跟「人」說太多,當透過電話描述著「是的,我現在就需要!」時,大腦裡還在擔心「到底你聽懂或是記得了嗎?」換言之,網路服務最好讓人感覺到機器般的忠誠反應,儘量沒有人味在其中,儘管背後確認訂單與派送的還是人類。

如果你讓消費者體會不到網路的好,他就不會想跟你從網路上打交道。換言之,如果想要透過打交道,除非萬不得以(或是你虛實運用得很好),否則千萬記得別用實體行為混在你的網路服務裡。

資料來源 :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64031

2007-05-18

坎城60/侯孝賢新作 茱麗葉畢諾許傳神演出

更新日期:2007/05/19 09:07 記者:范琪斐

導演侯孝賢新作「紅氣球的旅行」,被選為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開幕片;這部法語作品,除了找來女星茱麗業畢諾許擔綱,侯孝賢也在故事裡,加入布偶戲情節,充滿侯式作品的台灣味。

侯孝賢的新片「紅氣球的旅行」,請來法國一線女星茱麗葉畢諾許擔綱演出,片中女主角單親媽媽的角色,茱麗葉在片中精力充沛的演出方式,為影片帶來極大的動力。

侯孝賢這次導演法語片,為了更精確抓住法國味,採取執導日語片「咖啡時光」時,得到的經驗,給演員很大的空間,很多台詞是由茱麗葉自己來設計。

侯孝賢的方式果然成果斐然,許多法國影評家都表示,侯孝賢的法語片很道地很自然,但熟悉候孝賢作品的觀眾,還是會在片中看到侯孝賢的台灣味,比如侯孝賢就把自己從小就喜歡布偶戲放進去,並且讓茱麗葉在片中,搖身一變為布偶的配音員,並讓茱麗葉有機會一展她在聲音上的演技。

在接受大會訪問時,侯孝賢表示,他在正式演出前,只見過茱麗葉3次,前2次溝通時,茱麗葉還未熟悉侯孝賢的工作方式,所以用處不大,但到了第3次、茱麗葉己知她的角色該說什麼話,該穿什麼衣服,甚至該有什麼樣顏色的頭髮,讓侯孝賢印象非常深刻。

資料來源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519/8/ejx7.html

秦始皇密碼 通往兵馬俑謎宮

更新日期:2007/05/19 09:00 記者:林睿俐

大家來找答案!秦兵馬俑是怎麼製作的?創作者又是誰?兵俑、馬俑上分別發現的彩繪顏料花粉是從何而來?這些有趣的問題,有的已找到答案,但是有些至今仍是個謎!想知道答案嗎?請趕快到目前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彩繪秦兵馬俑展」尋寶吧!

秦兵馬俑在大陸陝西出土後,世人終於見到靜靜湮沒在地底下2200年的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地下軍團」。
眾人在驚嘆這支陣容龐大的「地下軍團」時,不免好奇這些兵馬俑是怎麼製作的?又是哪些工藝大師完成了這些曠世巨作?到底還有多少答案、秘密仍沉睡在千年的地底下?這些神秘的面紗,在考古學家日夜研究下,逐漸被揭開,也讓大家慢慢了解到一個古老帝國的豐功偉績。

千人千面 特色「大、多、精、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何傳坤指出,秦俑以「大、多、精、美」四大特色著稱,堪稱世界雕塑藝術中的珍寶,數量之多,令人咋舌,三個俑坑可出土的陶俑及陶馬約8000件,而且每件陶俑、陶馬,大到體型、小到毛髮鬚眉,都是用手一件件精雕細刻而成,塑造了豐富的人物形象,千人千面、栩栩如生,達到工藝創作真善美的境界。
陶俑的製作過程相當繁複,何傳坤博士說,陶俑的製作是由上而下逐步疊塑成型,就是先製作方型的腳踏板,在踏板上堆泥塑造雙足及腿,然後再用泥條盤築法製造中空的軀幹,軀幹的雙臂、頭都是單獨製作,再與軀幹、雙臂套裝成一體。組合在一起待陽乾後送入陶窯中烘燒,出窯後再一件件彩繪上色,終至大功告成。

作者是誰 找到87個不同人名

至於兵馬俑的作者是誰?何傳坤說,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感興趣,但不易解答的問題,所幸秦代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制度,因此作品上都刻有工匠的名字,但是這些留下的文字字數極少,多半只有一兩個字,是負責製作的陶工之名,目前已發現87個不同的人名,其中來自秦王朝中央宮廷的製陶作坊者,如「宮得」、「宮疆」、「宮錯」等;而來自民間私營製陶作坊者,則如「咸陽夫」、「櫟陽重」等等,由於工匠來自不同的地方,師承關係不同,加上作者生活經歷和生活體驗的差異,因此所創作的藝術形象風格也各有不同,這也是大家看到每尊兵馬俑的造型都不相同,也各具特色之故。

彩繪場所 從顏料花粉找答案

而在清理兵馬俑時,在兵俑及馬俑上,所發現的彩繪顏料,分別有木本植物花粉及草本植物花粉成分的問題,何傳坤表示,根據目前的考證,兩者會有不同,應是與當年陶工製作的場地有關,推斷兵俑應是在人口密集區附近的森林地帶所製作,而馬俑則是在草原地帶製作的,所以才會沾上不同的植物花粉,只是這些製作的場域,可能因年代久遠,早已不復存在,所以究竟是在現今的什麼地方?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才能證實。

資料來源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519/2/ejx2.html

2007-05-13

部落格貼歌判刑首例

小尖兵公告 2007-05-12 12:00:00

親愛的yam天空部落會員大家好:今天小尖兵在看新聞的時候,突然看到這則跟部落格有關的新聞,跟大家非常有關係,馬上把新聞的鏈結copy回來給大家。

由電子報:判刑首例 部落格貼歌 被判5個月新聞的全文請大家自行點閱,不過整則新聞的重點在下面這句話,請大家一定特別要記在心裏面:只要在部落格裡面放音樂檔,即使只是當成背景音樂或和網友分享、不提供下載也會吃上官司!

小尖兵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去年的10/20就有一件「毛媽媽的隋手札記」網站主持人因提供大量非法音樂免費供不特定人下載、試聽、教導網友製作音樂播放器,警方依違反著作權法第九十二條,將她移送板橋地檢署偵辦的實例了!

這樣就有人問了:「如果是自己買的CD轉成MP3,再上傳當成背景音樂呢?」小尖兵要跟大家說,雖然買的CD是自己的,但是你對CD中的這些歌曲只有使用權,並沒有所有權,任何轉檔動作都算是重製,這樣也是不行的喔!一樣也是違反著作權法的規範,請大家一定要特別特別注意喔!小尖兵在此謝謝大家。

資料來源 : http://blog.yam.com/service/article/10034827

2007-05-10

從Blog現象看網路行銷的本質扭曲

2007/05/08

無論博客、SNS、wiki等等,我們都可以視為社會網路的一個觸角,而社會網路最終的層次是創造商業價值...
編按:本文作者為北京人士,文中部分用語與所指情境屬中國大陸,有關網路與Blog文化的普遍性思考可提供台灣網友參考;原題為〈從博客的現象看網路行銷的本質扭曲--2006年SRM研究系列之一〉。
葉開╱北京特稿

博客的新象

從博客開始在中國誕生到現在,也不過幾年的時間,屈指可數。然而,就在這短短幾年,中國的博客世界裡面,就湧現出來諸如木子美、芙蓉姐姐、性福聲音之類的現象,而且還成為博客的主流點擊率來源。其實,可以看到的就是在中國的博客已經開始純粹娛樂化,就如同好萊塢一樣,整個社會進入娛樂時代,博客在中國也終於沒有脫俗,儘管一些主流博客在宣言上宣傳上大言不慚的吹噓著個性和自由。

探討博客的來源和起因不是本篇的主題,所以大家不妨透過結果來看現象就可以了。一一看來,屬於WEB2।0的博客、SNS、wiki等等,無一不是體現網路中個體的個性和自由,通過社群組合個體形成一定的方圓。與傳統網路的區別,很多主流博客總結的已經夠多的了,在這裡只是重新提一下個體的個性和自由,是為了延伸後面的話題。

社會正在網路化,網路也在社會化

無論是前面說的現象,還是再看網路中其他的現象,其展示了一個網路的社會或者是一個社會的網路。所以我們不必驚奇木子美、芙蓉姐姐、性福聲音博客,這只是社會生活的網路化,或者我們也可以認為是網路正在逐漸社會化、平民化。在這個轉變中,不可能只充斥個體的自由,一定是要有一定規則出現,而這種規則是網路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核心。所以不久的時候,網路紅燈區、網路居委會、網路鎮政府之類的也都就出來了,這個預言不會成為失言的,出來的時候大家就心平氣和的接受吧!

網路實名,其實歪解了網路規則的本意,應該讓網路中的規則接管網路的秩序,儘管這個規則可能是有現實機構支撐的網路機構來制定和維護的。實名,自然是為了確保網路中人的資信,那麼這種資信是應該由網路中的中立機構或者網路中的立法機構和執法機構來維護的,而不是現實的政府,當然有可能二者是一套人馬二套班子,但是至少有個原則是網路社會的事情網路社會管。

網路社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娛樂

如同現實社會,網路社會也不僅僅是娛樂,而是要創造價值,不斷的創造價值。這就要看網路社會的商業價值的主要載體是什麼?目前的網路模式大多將個體視為價值載體,但是,社會商業價值的本質是個體組成消費群體,不是價值的主要提供者,而是那些關注這些群體的社會因素,主要是組織。個體的主題只能是娛樂和消費,而不是產生更多的價值收更多的錢,就如同郵箱服務,主流的個人應用還是免費的,企業應用再去收費也不遲。

基於個體的博客收費、SNS收費、wiki收費都是盲目的,核心的商業價值模式是建立個體組成的社群的忠誠度,能夠對社群進行整合行銷,從而吸引關注這些社群並能夠產生更高社會價值的組織,從這些組織上收取費用,這才是真正的社會的商業價值,而不是去壓榨個體。

網路行銷的核心是人氣,人氣再深一層次就是社群,如果再深一層次就是網路用戶端許可,基於許可的深度就是網路用戶端忠誠度。透過娛樂的方式進行互動,進而建立個體組成的社群的忠誠,從而最終與社會和企業的商業價值融合。記住,中國最初的網路是從娛樂起家的,現在仍舊是,對如何進行企業應用還需要更多的學習,而不僅僅只是廣告乃至定向廣告。

無論博客、SNS、wiki等等,我們都可以視為社會網路的一個觸角,而社會網路的核心在於不是娛樂,自然娛樂是它的一個層次,最終的層次是創造商業價值。

娛樂只是暫時吸引眼球的手段而已,社會是為了創造價值而運轉的,而不是為了娛樂而生存的。

【文稿來源:ChinaByte授權,武陵客代理】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2&f_SUB_ID=4&f_ART_ID=65913

第六屆宗教文學獎徵文辦法

【聯合報/本報訊】 2007.05.07 05:21 pm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靈鷲山佛教基金會 世界宗教博物館 聯合報副刊 聯合新聞網


類別及獎項:

{1}短篇小說獎(限四千字以內)

首獎一名 獎金十萬元
二獎一名 獎金七萬元
三獎一名 獎金四萬元


{2}敘事詩獎(總行數一百五十行至二百五十行;總字數四千字以內。如有序、註、後記等,一律計入總行數和總字數)

首獎一名 獎金十萬元
二獎一名 獎金七萬元
三獎一名 獎金四萬元

以上得獎者除獎金外,另致贈獎座。


徵文規定:

{1}須以中文寫作。聯合報副刊同仁不得參加。
{2}應徵作品必須未曾在任何報刊、媒體(含網路)發表者。每人每類限應徵一篇。
{3}收件:即日起至2007年9月5日止(以郵戳為憑)。揭曉:11月上旬。贈獎時地另行公告。


●注意事項:

{1}主辦單位擁有得獎作品發表權,除在聯合副刊及聯合新聞網(udn.com)刊出外,並收錄於聯合知識庫(udndata.com)、靈鷲山佛教教團網站。結集出書時不另支付稿費。
{2}得獎作品若屬抄襲,參賽者須負法律責任。主辦單位將追回獎金與獎座(獎牌)。
{3}作品請以無銜名之有格稿紙書寫或以電腦列印。本次徵文概不退稿,請自留底稿。
{4}原稿上請勿填寫個人資料,請另以稿紙或A4紙張寫明真實姓名、聯絡地址、電話號碼、個人學經歷。
{5}請在信封上註明應徵「2007第六屆宗教文學獎」及應徵類別,一律掛號郵寄至(110)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555號 聯合報副刊收」。
{6}徵文辦法若有修訂,得另行公布。

【2007/05/07 聯合報】@ http://udn.com/

逐夢異鄉的女人 DREAM CHASER (上)

2007/05/10

實現夢想,少不了樂於接受挑戰的積極,與面對逆境無所畏懼的樂觀。然而,與夢想相約異鄉,需要的還有跨越文化藩籬的勇氣,與隨之而然的寬廣世界觀。五位女性跨越國界實現夢想的故事,與你分享。

【TEXT/曾慧娟、Kang Wei Hu;PHOTO/王怡穎、Algis Puidokas Kim、Naomi Yang】
夢想造鎮計畫 creation 王怡穎/Noodoll 設計師.作家

王怡穎與她的Noodoll們

第一次聽到王怡穎的名字,是三年前採訪曲家瑞的時候,那時將台灣創意擺攤、獨立手做的風潮帶到高點的暢銷書《創意市集》尚未推出,但已經聽曲老師講王怡穎一手打造Noodoll Town的故事,聽到嘖嘖稱奇,也暗自將她設定為採訪重點人物,沒想到還未披露她的奇想世界之前,這位精怪女才已經登上暢銷作家之列。2004年出版《創意市集Fashion Market》,王怡穎探訪了倫敦十六位設計藝術工作者,將對這些人的好奇化為一個個提問,透過精簡回答以及一幅幅絕妙作品或空間圖,讓台灣讀者一窺遙遠倫敦的獨立創意工作者,他們做了什麼、想些什麼。

回憶執行《創意市集》的過程,王怡穎覺得從中獲得了莫大的力量,「原來有這麼多人和我一樣,堅持著別人眼中無謂的堅持,對自己所做的事也增強了信心。」即使笑著說好在自己不是唯一的笨蛋,可以想像王怡穎在倫敦「做」夢、以創作維生經歷的辛苦。王怡穎表明,她的辛苦並不在於那種多數獨立創意工作者必須靠打工來支撐創作,所面臨的經濟上的困頓,而是來自自創品牌「Noodoll」的銷售壓力。原來王怡穎還未正式離開校園時,在學校畢業展中就被目前合作的公司挖掘,於2002年以授權的方式,正式推出個人品牌「Noodoll」。

十八歲時隨著家人移民英國落腳於倫敦,王怡穎說她是到了倫敦唸書,才開始學設計。「因為不愛唸書,從小喜歡塗鴉,於是就選了設計科系,我的設計之路沒有那種帶著宿命的決定、為理想奔走異鄉的冠冕說詞或傳奇色彩。」其實為王怡穎打開設計之門的是大學系主任,他始終相信王怡穎很有潛力,鼓勵她參加比賽,繼而從不斷比賽、得獎這樣的過程中,王怡穎認知到自己原來很會設計。

以倫敦SOHO區混雜、有趣的生活情境為靈感,王怡穎創造了一個以A片明星為主角的Noodoll Town,再發展T恤、包包、布偶等相關商品。除了一年兩個系列(春夏與秋冬)的發表,以及在《創意市集I、II》、《私囊 In My Bag》之後,憑著對人的好奇與興趣,繼續收集倫敦設計師與在那個城市生活的人的新奇想法,王怡穎最近又接下了新工作,四月開始為台灣dpi設計雜誌與中國的「城市畫報」寫專欄。

「在緊縮的時間之中擠出心力做別的事,不是要為自己找麻煩,而是他們答應讓我愛怎麼寫就怎麼交。」形容自己不能不做想做的事,王怡穎在新專欄中寫的,也是關於自己的設計工作、每天的生活等等。回想初到倫敦,一開始就沒有不適應的難題,如果設計對王怡穎來說是個潛在因子,那倫敦就是讓她可以化想法於真實的地方。「我做的東西在台灣或亞洲人看來,是比較卡通化的,被看待的方式也是淘汰快、壽命短的流行小物,但倫敦的公司卻認為我的『Noodoll』是可以長時間經營的創意品牌。」相對於在台灣,畢業季節前舉辦多場就職說明會,來延攬人才到公司上班,進而接收、買斷你所有創意的模式,王怡穎在倫敦則是以商品授權來與經營者合作,由此可知,兩地對創意(人)的態度就有很大不同。

「我從沒想過要轉行,因為我想不出更想做的工作。」每天畫圖,將自己做的事、覺得有趣的事寫成文章,王怡穎很享受目前的自由日子。所以夢想算是實現了嗎?對王怡穎來講,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不會限制只走同一條路。她也不為自己設定長遠的階段性任務,她的夢想都是進行式或短程目標,例如這一兩個月就忙於以Noodoll Town裡的部分角色寫成全新童書故事,也可以說是王怡穎今年的重點計畫。

形容自己不工作就生不出夢想,加上嚴重的喜新厭舊與健忘症,王怡穎的夢想隨時在更新,「倫敦很棒,但我不一定只能在倫敦做設計,或是,只能做設計。」不讓自己被限制,下次見到王怡穎,也許她又造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夢想城鎮。
與夢想相約巴黎 photography Naomi Yang/攝影師

曾經拍過名模Tiiu Kuik的Naomi,認為時尚人心裡都在追求一種夢境,一種只有意會的 FAME
「也許你會笑我,但我小時候真的很想當中國小姐!」與Naomi Yang約在巴黎市中心Palais Royal的咖啡座,萬里無雲的天氣,讓人幾乎要忘了在這座城市裡生活,有著多少不為外人所知的辛苦。

出生於高雄縣,十八歲後前往澳洲的墨爾本就讀大學,曾經回台灣工作了半年,最後由於環境的不適應,Naomi決定到巴黎一試。「學攝影又對時尚有興趣的人,誰不想來巴黎看看呢?」一句簡單的答案,道盡所有來到巴黎發展的外國人心聲。

「我還記得剛來巴黎的時候,法文爛的一塌糊塗,根本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著手。」Naomi選擇以土法煉鋼的方式,一家一家打電話到巴黎的各大攝影棚,自我推薦想當攝影師的助理。「直到有天,一個好心的攝影棚經理人告訴我,這樣是行不通的。因為在巴黎,攝影師和攝影棚是兩樣分開的產業。」換句話說,攝影棚根本不管攝影師要用什麼樣的助理,自然也就不可能替Naomi找到實習的工作。「我當時的心態是,就算三年後一事無成回去,起碼還學會了法文。」最後Naomi得到了在攝影棚當助理的機會,也展開了她在巴黎的攝影生涯。

「巴黎的文化是需要你去適應她的。」談到這幾年在這裡生活的心得,Naomi有著以上的結論。這裡的人習慣中午十二點半到下午二點半用餐,晚上七點到九點更是每天的cocktail hour,要與巴黎人溝通,你得先學會說他們的語言。當然這裡指的不只是法文而已。「巴黎人不認為誠實值得被讚頌,野心大一點對於時尚攝影師來說更是必須。」

這麼說來,難道巴黎生活就沒有任何一點值得歌頌的地方嗎?「巴黎給了我一直進步的動力。這裡的時尚業蓬勃發展,總是有很多的事情值得我一再學習。」Naomi又點起一根煙,向侍者要的水依舊沒來。我們兩個像是交換了個眼神,心裡想的絕對是同一件事:這就是大家都想來的巴黎呀?談到在這裡落腳最困難的遭遇,Naomi說不是找工作也不是辦居留,「絕對是找房子!」目前與同屬攝影師的法籍男友蟄居於十三區的套房裡,Naomi笑著說,「下一次要搬家的時候,應該就是我要離開這座城市的時候了。」

由於是在鄉下地方的環境長大,以前母親的夢想總是希望家人們能過的好;而夢想對於Naomi而言,「我希望能有一天加入那幾家大的Agent,名字與那幾個大攝影師排在一起。」至於「那幾個」到底是「哪幾個」,Naomi則堅持不肯透露。「要是說出來卻沒做到,那有多糗呀?」夢想總混合著失望與沮喪,伴隨著衝動和堅強,在每個夜深人靜的夜裡,不斷拿出來反覆質問自己。但沒有堅持到最後一秒鐘,誰又知道結果究竟如何呢?
【費加洛FIGARO 2007年 NO.44 五月號】

逐夢異鄉的女人 DREAM CHASER (下)

Google搶攻中小企市場

【經濟日報/記者何佩儒/台北報導】
2007.05.09 01:35 am

Google台灣區業務總經理張成秀(左)昨天與亞普達總經理藍信彰共同宣布,雙方將一同進軍中小企業網路廣告領域,並將協助中小企業拓展外銷市場。記者何佩儒/攝影

看好中小企業網路廣告市場,Google昨(8)日宣布,廣邀台灣的網路廣告代理商,投入Google關鍵字廣告,目前已授權亞普達為在台首家代理商,將與領導業者Yahoo!奇摩一較高下。

目前台灣關鍵字廣告市場,以Yahoo!奇摩耕耘最久,Yahoo!奇摩表示,Yahoo!奇摩在關鍵字廣告已經營四年,目前有37家經銷商,並分為頂級經銷商、銀級經銷商以及一般經銷商,除了可提供關鍵字廣告的專業建議與服務外,還可依據廣告主需求,提供完整的網路行銷配套建議;至於聯播網站則有16家,其中Yahoo!奇摩單一網站的到達率達98%。

Google台灣區業務總經理張成秀表示,以Google本身的到達率,目前已達到60।33%,加上聯播的網路家庭(60.33%)、webs-tv(62.15%)、新浪網(35%)等,總計聯集的到達率達90.59%。除了台灣市場,也將協助台灣的中小企業透過網路,拓展外銷市場。

張成秀指出,Google在北美及歐洲都有很高的占有率,即使是較晚進入的亞洲市場,在印度等地都是當地到達率第一名或第二名網站,因此不管中小企業想要行銷到全球其他國家,都可以透過Google的AdWords平台,拓展外銷市場。

根據統計,台灣的中小企業有122萬家,占所有企業家數的77।8%,張成秀表示,對於前500大的企業,Google將透過直銷方式;至於中型企業或中小企業族,則是由代理商來服務;其他小型企業、或是SOHO族,甚至一般部落客,則是可以透過線上的方式刊登廣告。

Yahoo!奇摩表示,在台灣共122萬家的中小企業,仍有相當大的比重,並未架設網站,已架設網站的中小企業,也並非每一家都瞭解網路行銷,例如Yahoo!奇摩的客戶目前2萬家,市場才剛起步,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亞普達總經理藍信彰指出,Google的AdWords與其龐大的聯播網站,已構成線上廣告的基礎建設。亞普達目前已有65位通過Google認證的業務員,可以提供中小企業主最佳的網路行銷顧問。

【2007/05/09 經濟日報】http://udn.com/NEWS/INFOTECH/INF3/38375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