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0

近代俄國的百年圖強——從彼得一世到凱薩琳大帝

2007/04/13

彼得一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4代沙皇,他自幼受僑居俄國的歐洲人影響很大,對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頗和興趣。

【文/王宇博】

進入十七世紀後,俄國依然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使社會長期動蕩不安。1610年6月,波蘭貴族再次乘機入侵俄國,攻城掠地,干涉俄國朝政,莫斯科實際上由波蘭軍隊控制。1611年,瑞典人也乘虛而入,占領了全部諾夫哥羅德。在國家和民族面臨被瓜分的危亡之際,在貴族季米特里‧帕札爾斯基和市民庫茲馬‧米寧的領導下,俄國人民奮起抗擊外來侵略,於1612年8月收復莫斯科。1613年2月21日,由各階層代表參加的縉紳會議推舉伊凡四世的後代、大貴族羅曼諾夫家族的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沙皇,從此開始了俄國歷史上的羅曼諾夫王朝。雖然局勢的發展趨於穩定,但混亂的局面並未結束。

彼得在憂患中即位

彼得一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第4代沙皇,他自幼受僑居俄國的歐洲人影響很大,對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頗和興趣。在其所受的宮廷教育中,他系統學習了西方的數學、科技和軍事。相傳他一生中向歐洲人學會了20多種不同的技藝,擅長於造船和拔牙等手藝。1682年,10歲的彼得與患有癡呆症的異母兄弟伊凡同時並立為沙皇,由伊母姊姊索菲亞攝政。1694年,他開始實際掌握政權。1696年,伊凡去世,彼得成為唯一的沙皇。親政伊始,他就已經意識到面臨兩項巨大而艱巨的任務:對內,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統治權力;對外,打敗土耳其、瑞典,奪取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擴大俄羅斯的疆土。為了實現這兩項宏偉大業,彼得一世決意實現歐化政策,對俄國大力進行全面改革。從此,俄國的強大與俄國的歐化相伴而行。

1697年3月2日,一個由250多人組成的俄國高級使團離開了莫斯科,這個使團的任務就是去西歐考察和學習。彼得一世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身分是下士,隨隊而行。他既是使團的普通成員,又是使團的實際領導,他說自己「是個小學生」,到西歐向老師學習。使團中還有35名貴族志願兵,專門學習航海、造船和外語。

一路上,彼得一世對西方的先進技術始終抱以濃厚的興趣,虛心求教。4月初,使團到達當時尚屬瑞典的里加。他對這裡的軍事裝備和設施倍加關心,由此引起該地城防司令的懷疑,瑞典政府要求這位「下士」立即離開里加。從里加來到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後,彼得一世系統地學習了造炮技術,普魯士的工程師在頒發給彼得的合格證上寫道:「彼得‧米哈依洛夫知識豐富,成績優異,是個出色的炮手。」

8月,使團到達航海業發達的荷蘭。在這裡,彼得一世在赫赫有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造船廠,潛心學習和轉研造船技術。11月,彼得一世領到了畢業證書,上面寫道:「彼得‧米哈依洛夫是一個勤奮、聰明、手藝精細的木工,學會了造船和繪圖設計。」

1698年1月,彼得一世一行來到英國。在繼續集中精力學習航海和造船技術與理論的同時,他參觀了高等院校、天主教堂、格林威治天文臺及倫敦監獄,還旁聽了英國議會並訪問了英國皇家學會,拜訪了牛頓等知名學者。

7月,正當使團準備從奧地利赴義大利的威尼斯時,傳來了索菲亞利用射擊軍發動反彼得的叛亂的消息。彼得一世立即回國,而他的親信們已以雷霆萬鈞之力,徹底粉碎了叛亂,索菲亞被囚於修道院,射擊軍遭到殘酷鎮壓。俄國畫家蘇里科夫的名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正是取材於射擊軍士兵在莫斯科紅場伏法的歷史事實。

8月19日,使團到達俄國邊境,為期一年半的歐洲之行結束。此行對彼得一世觸動很大,他決心要使俄國全面歐化,以完成其對內和對外的「宏偉大業」。名垂青史的「彼得一世改革」由此開始。

大刀闊斧的變革

彼得一世的改革首先是從社會一般風俗習慣和文化教育開始的。他對社會風俗進行的歐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強制性,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手段強行推行,「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一系列的社會風俗改革創造出了一種歐化的社會氛圍與氣勢。雖然這類改革的效果並非立竿見影,但潛在作用巨大。首先能感覺到的是風俗與文化上的歐化增強了俄國社會對全面改革的認同,其次是改變了俄羅斯文化的內涵。在十七世紀以前,俄羅斯的傳統文化和風俗基本上是受拜占庭的影響,但彼得一世的改革使西方文明在俄羅斯社會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1698年8月25日,彼得一世回到莫斯科。第二天,他親自用剪刀把來向他祝賀的貴族的大鬍子剪掉,並規定以後不准人們留鬍鬚。1699年2月,在一次宴會上,他把貴族們的長袍剪短,又規定人們不許穿俄羅斯舊式長袍,只准穿西裝。12月,他下令實行曆法改革,改變「創世日」(即9月1日過年的俄國傳統習慣),採用以1月1日為一年開始的西曆。

彼得一世對文化和教育事業非常重視。針對俄國在這方面的落後,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才缺乏和文盲眾多的國情,旨在提高俄國人的文化水平和培養俄國自己的專門人才。彼得一世按照西歐國家的教育體制和模式,建立了算術學校、造船學校、航海學校、炮兵學校、醫護學校、工程技術學校、礦業學校、海軍學院等,還選派了一批留學生前往歐洲去學習。為了強迫貴族改正好逸惡勞和不求上進的惡習,彼得一世明令貴族子弟必須上學,必須學會算術和一門外語,否則,剝奪其全部特權,並規定不畢業者不准結婚。1702~1703年,彼得一世創辦了俄國的第一份報紙——《新聞報》,並親任主編。1710年,俄文字母被簡化,使活字印刷術得以採用和推廣。1714~1719年,俄國第一座博物館籌建完畢。1724年,俄國樞密院決定籌建科學院。

風俗習慣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的影響是深遠的。縱觀俄國歷史,從這時開始,俄羅斯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較前逐步有了明顯變化和提高,文明與高雅逐漸取代粗俗與野蠻,俄國愈加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歐洲國家。這點在俄國的上層社會表現得尤為明顯。

彼得一世以歐洲國家的政治體制為參考和根據,大刀闊斧地改革現有的各級政府。彼得一世調整和加強了中央集權制的統治機構,獨攬了國內外重大事務的決定權。以往經常干預沙皇權力的大貴族杜馬受到整治,其許可權不斷被縮小,1699~1701年期間,貴族杜馬成員從112減少到86人,而實際參加會議的只有30~40人,到1708年,僅剩下8人。大貴族杜馬名存實亡。

與此同時,彼得一世在1699年指定8名親信組成辦公廳,代行杜馬之職。1711年成立的樞密院完全取代了杜馬,聽命與彼得一世,全面管理國家經濟、軍事、行政、司法等各項事務。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辦事效率,彼得一世參照西方的模式,從1718~1720年先後在樞密院設立了12個院,以取代過去智慧混亂的80多個衙門,其中以陸軍院、海軍院和外交部為主。1722年,他又設置被稱之為「帝王的眼睛」的總督察長,監督和檢查樞密院的工作。彼得一世還進行了兩次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全國50多個省的省長都直接隸屬於中央。大教長職務被廢除,教會改由宗教會議管理,直接置於沙皇權力之下。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1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63687

近代俄國的百年圖強——從彼得一世到凱薩琳大帝 (中)

近代俄國的百年圖強——從彼得一世到凱薩琳大帝 (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