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0

史勒辛格:美國最有權勢的歷史學家

2007/04/23

【文/丘為君(作者為東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史勒辛格是人文學界的奇才,他的學術才華在於研究美國總統,同時也因此讓他成為「白宮專家」。最後他自己也進入白宮服務,成為甘乃迪總統的特別助理。由於此一特殊機緣,使他於1965年出版的《甘乃迪總統的一千天》,能受到國內外矚目,名利雙收。《紐約時報》在史氏過世後稱譽他為「最有權勢的歷史家」,可謂貼切。

去年11月中旬,美國黑人史學家富蘭克林(John Hope Franklin)以91歲的高齡與富有盛名的華裔學者、76歲的余英時教授,從二千多人當中脫穎而出,共同獲得有諾貝爾人文學術成就獎之稱的「克魯格終身成就獎」(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這是學術界引為美談的盛事。但今天我們所得知的另一則有關美國學術的重大消息則是噩耗──以「學而優則仕」形象活躍於美國知識圈的史勒辛格(Arthur Meier Schlesinger, Jr),2月底在紐約辭世,享年89歲。

史勒辛格是人文學界的奇才,他從1939年哈佛大學畢業這年開始寫作,22歲便以一篇研究新英格蘭公眾人物布朗遜(Orestes A। Brownson)的論文,榮獲哈佛的傑出論文獎,初試啼聲並一炮而紅。從1939至2006年,在超過一甲子的時間裡,他完成約20部宏大論著,成為美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佼佼者。其中1945年出版的《傑克遜總統的時代》(The Age of Jackson)與1965年在甘乃迪總統被暗殺身亡後出版的《甘乃迪總統的一千天》(A Thousand Days: John F. Kennedy in the White House),分別獲得美國藝文界有崇高榮譽的普立茲獎,前者獲得1946年的歷史著作獎,後者獲得1966年的傳記人物獎。

史勒辛格於1917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市(Columbus, Ohio),父親老史勒辛格曾在哥城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系任教,專長是美國社會史,1924年起他被哈佛聘用,為美國殖民史的大家。老史勒辛格在哈佛歷史系執教30載,1954年以66歲的年紀退休,算是功成名就,但世俗的名氣卻沒有兒子小史勒辛格來得大。

小史勒辛格的名氣比父親大,不是因為有個哈佛教授父親的緣故,而是在他的過人才氣與機運。才氣是指他才思敏捷、倚馬萬言的創作能力;機運則是他能抓住時機,從研究歷史的學者,變成擠身主流社會、創造歷史的一流人物。小史勒辛格在哈佛大學畢業後,於1939年進入該校以資優生為主的不分科系的研究所(The society of fellows),學習三年,最終以未完成博士而於1942年離開哈佛。有趣的是,四年後(1946年),這位沒有博士學位的年輕人,以不到30歲的年紀,卻成為哈佛的教授。1945年出版的《傑克遜總統的時代》,無疑是他進入長春藤名校的敲門磚。無論如何,父子兩人同為美國最高學府的教師,當然是杏壇佳話。

小史勒辛格在哈佛任教15年間(1946~1961),學術著作產量驚人,出版專著達七本之多,主要是圍繞在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的研究上。羅斯福在1920年由民主黨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但是在次年,命運之神卻對他開了個大玩笑:他以39歲的壯年竟然罹患小兒麻痺症。這對一個正值事業高峰的政治家來說,無異是致命打擊。靠著過人的毅力,羅斯福藉由勤奮游泳來改善雙腿無力的現象,並於1932年美國處於「經濟大恐慌」的年代成為國家領袖。羅斯福後來史無前例地擔任了四任美國總統。

小史勒辛格在他的著作裡注意到,羅斯福帶領美國人克服美國近代史上最大夢魘的法寶,不全然是他的治國才幹,而是奇特的領袖特質:以嚴肅的宗教虔誠,用精神力量帶領美國人民度過生活難關。小史勒辛格在《新政的來臨》(The Coming of the New Deal, 1933~1935)中用感性的文筆,側寫這位在困境中榮膺領袖重任的新總統,如何面對有1300萬失業人口、百廢待興的國家。這位歷史學者指出,羅斯福1933年在聚集有大批群眾的白宮前宣誓就職。這些在3月的寒冬中湧到華府的民眾,不是來祝賀總統當選,而是來大聲呼籲政府趕快行動,端出具體辦法解決社會問題。曾經經歷並克服重大疾病的羅斯福在就職演講中說道,「在獻身國家的此刻,我們謙卑地祈求上帝祝福。願祂保守我們當中的每一位。願祂在未來的日子裡引領我前進。」羅斯福的低調與真誠,透過收音廣播,感動了無數個在絕望中引頸企盼的美國人民,使他們在接下來的不舒服日子裡,願意與這位新領袖共赴國難。

史勒辛格的學術才華在於研究美國總統,同時也因此讓他成為「白宮專家」。最後機運到了,他自己也進入白宮服務,成為與他同年兼同窗的甘乃迪總統的特別助理。由於此一特殊機緣,使他1965年出版的長達一千多頁的《甘乃迪總統的一千天》,能受到國內外矚目,名利雙收。《紐約時報》在史氏過世後稱譽他為「最有權勢的歷史家」(historian of power),可謂貼切。

愛爾蘭後裔的甘乃迪是美國政壇的傳奇人物,他於1940年從哈佛畢業,1961年以44歲年紀贏得大位,成為美國歷史上罕見的天主教徒總統。甘乃迪傳奇不在他1963年於德州達拉斯遭到暗殺身亡,而更在他所給人的年青氣息、聰慧過人與精力充沛的外在形象,以及可能更重要的,在國際上為美國打造超級強權的實力與影響力,在國內建立自由主義為美國的主流社會價值。

甘乃迪傳奇的背後,是白宮裡有一群與他志同道合的社會菁英,與他共同創造新局。作為甘乃迪哈佛同學以及在哈佛具有影響力的教授,史勒辛格身上凝聚了自由主義的色彩,透過與甘乃迪關係所帶來的政治影響力,這種政治理念又影響了美國社會大眾,成為深遠的價值。史勒辛格的著作格局遠大,下筆不以「窺視偉人私生活」的傳記書寫自限,而每每以時代的宏觀(政治、社會、經濟和思想)作為著眼,不僅啟示國家領袖,也增慧天下讀書人。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31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63391

沒有留言: